關於未婚生子、人工流產到高齡產婦,會有哪些健康與法律風險呢?醫師、律師一同解析!
未婚生子、人工流產到高齡產婦:一集說透女性生育路上最真實的恐懼與勇氣
ListenContent有感說 分享《解鈴之聲》節目內容,鍾依庭 律師 邀請到 婦產科背景,也是大家熟悉的「孫孫醫師」一起對談。兩人從未婚懷孕、人工流產、借精生子,一路聊到高齡產婦、凍卵、小產後的身心衝擊,這不是八卦、不是道德審判,而是最真實、最貼近人生的深度對話。
這篇推薦文希望帶你重新聽見,每一位女性在生育路上,都不是在選擇 A 或 B,而是在面對「人生的重量」。
別讓懷孕成為沒有計畫的兩條線:
未婚懷孕的第一個恐懼,其實不是小孩,而是「不知道怎麼辦」,孫孫醫師說,她最常聽到的是:
「醫生,我沒結婚……這個小孩不能被看見。」
「我現在完全沒有能力生。」
「我還沒準備好,不管是心理、錢、或是人生。」
未婚懷孕不是八點檔,是許多人真實人生的片段。有青少女、有 25 歲剛起步的上班族、有 40 歲覺得人生已到位的女性。在最初的產檢裡,醫師不會急著恭喜,而是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:「這是你預期的嗎?」
這句話背後,是溫柔、是尊重,也是女性最需要的理解。
「我想拿掉孩子,但我先生不同意」:
人工流產需要配偶同意,背後卻藏著婚姻最深的裂縫,台灣法律規定:已婚女性進行人工流產,需取得配偶同意。這條法律聽起來像是保障家庭,但實務上卻讓許多女性陷入痛苦。
鍾依庭律師分享了一個令人心疼的案例,夫妻婚前協議「不生孩子」,但婚後太太意外懷孕。太太依約希望流產,先生卻反悔拒簽,因為他其實一直想當爸。太太最後故意因長期酗酒造成流產,婚姻也因此走向終點。
這不是個案,而是許多女性的現實,她在懷孕,是她的身體,但決定權卻受法律限制,她不想捨棄婚姻,也不想獨自承擔一生的教養責任。節目中,兩位主持人把「生育自主」拆解得非常清楚,也讓聽眾理解,法律與人生之間,永遠沒有標準答案。
「我想生小孩,但我不想結婚」:
台灣的借精限制與女性的另一條出路,越來越多女性說:「我不想跟錯的人結婚,但我想要一個孩子。」
然而台灣現行《人工生殖法》只開放已婚異性夫妻。單身女性、同志伴侶,都只能尋求國外途徑:
◆美國、加拿大、日本(最常見)
◆可選捐精者外貌、學歷、基因資料
◆價格依「條件優勢」調整(真實的市場機制)
◆代理孕母約 600 萬台幣起跳(含孕期照護)
這集節目揭開了一個殘酷但真實的現象,女性若想「自在生育」,台灣的法律仍離現實很遠。
「我 38 歲了,我還能懷孕嗎?」
高齡產婦的風險,從來不是年紀,是身體的誠實,在醫學上,高齡產婦=預產期當天滿 35 歲,不是歧視,而是提醒:
染色體異常率大幅上升
◆唐氏症風險提高
◆妊娠高血壓、妊娠糖尿病機率增加
產後大出血風險變高
節目裡,孫孫醫師以非常白話、非常溫柔的方式解釋:「卵子就像一起陪你長大的蛋,經過壓力、熬夜、自由基,有些會變得沒那麼健康。」這是每個女人都該知道的真相,不是「你老了」,而是「你的身體需要被照顧」。
凍卵:為未來做好準備,不是為焦慮買單
凍卵成為近年熱門話題的原因很簡單:
◆30–35 歲是卵子品質最好時期
◆很多人此刻還沒遇到適合生孩子的伴侶
◆或正在衝刺工作
◆或尚未準備好走進婚姻
凍卵費用約 10 萬元,每年保存費約 1–2 萬元,也有部分政府補助。節目中談到最重要的一點,凍卵不是要逼女人變成超人,而是給自己多一種可能。
流產、小產後:身體會痛,心也會痛,但不是終點
依周數不同,流產方式分為:
◆7 週內:藥物流產(像大量月經)
◆7–12 週:人工流產手術(少部分可能子宮沾黏)
◆20 週後:胎兒異常需引產(需要完整生產流程+死亡證明)
節目中談到一個很少被討論、卻非常重要的部分:「小產後會不會影響以後懷孕?」
孫孫醫師說大多數不會,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反而是「心」。小產不是失敗,也不是終身傷害,它只是身體與人生的一段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