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藝術家 蔡定邦|從失敗出發,蔡定邦的創作告白,人生的舞台不只一種光

自我探索

攝影藝術家 蔡定邦|從失敗出發,蔡定邦的創作告白,人生的舞台不只一種光

一、從失敗出發:人生的舞台不只一種光 「我們把黑暗說出來,是為了走到光裡。」 這句話,開啟了本集《人生失敗學》。主持人 Neo 再次邀請藝術家 蔡定邦 回到節目,談談他如何從混亂的童年、貧窮與歧視的邊界,走向國際攝影舞台。 對定邦而言,所謂「舞台日」並不只是得獎那一刻,而是每一段被逼迫成長的時光。 他笑說:「低潮的時候也是舞台日。那時我跟媽媽住在鐵皮屋底下,搬了快20次家,那種生活很苦,但那就是我創作最深的養分。」 二、從電影夢到攝影書:用靜止的畫面說故事 原本拍電影的定邦,在資金壓力與挫敗後轉向攝影。 他說:「拍片太燒錢了,但我還是想說故事。」 於是他選擇了「攝影書」——一種結合靜態影像與敘事節奏的藝術形式。 他在節目中談到,自己如何將導演的結構感帶進書本:「我會放起承轉合、情緒的堆疊與空場,讓每一頁都像電影的鏡頭轉場。」 對他而言,攝影不只是美學,而是一種生命紀錄:「我太多故事想說,用書能讓影像自己講話。」 三、從痛苦到力量:創作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談起創作動力,定邦並不避諱自己的世俗慾望。 「我喜歡被看見,也希望世界能理解我。」 他坦言,得獎是肯定,但不是終點:「那是我知道自己做對了的證明,但我想出圈,想讓更多人被觸動。」 而這股「想被理解」的渴望,其實來自他與母親的生命糾纏。 他的新作《榮邦》,正是以母親為主題,一位戰後越南出生、曾被歧視、又倔強活下來的女性。 「她曾想從十樓跳下去,但最後看到我們小孩的臉,選擇繼續活下來。她的故事,也是我的一部分。」 創作,成了他理解母親與自己過去的途徑。 「當我能客觀看待那些痛苦,它就不再那麼痛了。」 四、赤裸與誠實:把自己掏給世界看 定邦說:「創作就是把自己掏出來給世界看。」 他在節目中誠實談到自己的身份認同,台越混血、離異家庭、年輕創作者。 「我相信越真實,越有人會理解你。人是圓的,有陰有陽,當你展露某一面,另一面就被藏起來。」 這樣的自省,也延伸到他與觀眾的關係:「我不想當那種只顧自己內在的藝術家,我想要跟觀眾對話,讓更多人感受到。」 他相信藝術不必高冷,真正打動人心的,是誠實的情感。 五、靈感與瓶頸:創作就在三尺之內 當被問到如何避免靈感枯竭時,他笑說:「我其實對什麼都很好奇,會一直問問題。」 這種「愛問」的習慣成了他創作的源泉:「當我問問題,就會發現別人沒注意的東西,這些都可能變成素材。」 他也引用一句讓他深受啟發的話 「創作就在三尺之內。」 定邦說:「靈感就在你周圍,只要有心去看,就會看到。很多故事都在身邊。」 六、下個舞台:為母親與自己續寫的劇本 節目的最後,定邦談到他下一部即將出版的攝影書《榮邦》。 那是一段母子之間、也是台越歷史之間的連結。 「我想理解她,也想理解自己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。」 在這部作品裡,他不只是創作者,更是兒子、一名見證者。 當主持人問他人生座右銘時,他引用北野武的名言: 「平凡一生,我死也不要。」 這句話,也許正代表了他的創作信念 不求完美,只求真實; 不怕跌倒,只怕沒感覺。 因為他知道,每一次說出來的黑暗,都會成為光。 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、曾走過黑暗, 這集《人生失敗學》會讓你知道 人生的舞台,不是等燈亮才開始,而是你願意繼續創作的那一刻。

上一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