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父母財產管理全攻略:鍾依庭律師教你合法管理,監護宣告、意定監護一次解析!

當父母逐漸老去,我們總以為還有時間慢慢準備,但失智往往來得比想像中快。提款卡、退休金、房產——這些關乎生活與安全的財產,如果沒有事先規劃,就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掌控。
在這集《解鈴之聲》中,乘熙法律事務所鍾依庭律師與法務 Esther,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帶我們認識失智父母財產管理的法律關鍵:如何合法授權、什麼是監護宣告與異定監護,以及如何避免手足爭產與外人詐騙。
這不僅是一堂法律知識課,更是一份守護家人、延續愛的行動指南。ListenContent 有感說,推薦給每一位有父母的你。
一、失智 ≠ 立即喪失行為能力
許多人以為父母開始忘東忘西,就代表沒有行為能力。但鍾律師提醒,法律上必須經由法院的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,才能正式認定其行為能力減損或喪失。在此之前,只要長輩在行為當下意識清楚、了解自己行為的內容,該行為就是有效的。
即便子女認為父母的決定不理性,例如購買大量保健品,若對方在下單時表達明確、條件清楚,契約依然有效。要否定效力,需有醫療證明、昏迷紀錄或其他佐證其行為當時缺乏意識。
二、日常代管財產的法律風險
很多家庭會將提款卡、印章交由子女保管以防詐騙,但這涉及法律授權範圍問題。
1.授權要白紙黑字:建議以書面文件約定授權目的與範圍,例如僅代領生活費或全面管理資產。
2.留存證據:可透過 Line 對話、錄音確認取得物品及用途,保障雙方權益。
3.避免爭議:與其他兄弟姐妹召開家庭會議,讓資產管理與監督機制公開透明,減少誤會。
三、手足間的糾紛與防範
在實務上,照顧父母的一方容易被懷疑侵占財產,尤其共同生活、共用開銷時。其他手足可能因繼承利益而質疑花費用途,甚至提出法律指控。因此,鍾律師建議:
1.訂立開銷門檻,例如動用超過五萬或十萬元需事先知會全體。
2.未同住的手足,也應共同分擔照顧責任,而不僅是監督。
四、印章與重要文件的保管限制
印章、印鑑證明、身分證等屬於高風險文件,交付他人必須明確約定用途。若這些文件被用來過戶房產或設抵押,外觀上可能被認定是本人同意,日後舉證否認非常困難。鍾律師建議,若要交付,務必留下授權記錄,有第三人見證或公證效果更佳。
五、意定監護制度,提前選擇最適合的人
意定監護是指在神智清楚時,透過公證事先指定未來失能時的照顧者與財產管理人。與法定監護(由法院指定)相比,意定監護可避免落入由不熟悉的法官依外在證據判斷、可能選出不適合對象的風險。監護人可多元選擇,不限於親屬,也可分權指定:如由貼心者負責生活照顧,具專業能力者負責財務,形成制衡機制。
六、法定監護申請與程序
若未事先立下異定監護,而長輩已失能,則需由子女或其他親屬向法院申請法定監護。程序包括:
1.檢附醫療鑑定資料,加快審理速度。
2.法院安排醫療會診與社工家訪,了解照顧情況、財產管理與居住環境。
3.法院依證據指定監護人,其權限涵蓋大部分法律行為,但重大財產處分仍需法院許可。
七、為何要申請監護宣告?
鍾律師強調,若父母已無行為能力,卻未申請監護宣告,子女即使為其利益代簽文件、領取財物,對第三人而言仍屬不合法,甚至可能構成偽造文書。與其冒著法律風險,不如合法取得監護人資格再行事,保障自己與長輩。許多訴訟源於未事先規劃,例如失智長輩名下房產被轉移,引發其他子女質疑贈與效力。若能在健康時公開討論並建立制度,不僅能保護權益,也能維繫手足感情。
失智與老化是每個家庭可能面臨的過程。提前規劃監護制度、明確授權範圍、建立透明管理機制,既是對父母的尊重,也是對全家人的保護。正如鍾依庭律師所說:「提前討論,不是詛咒,而是愛的延續。」
更多家事法律Podc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