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錦瑜伽工作室 Ivy老師|在藝廊展開的靈性瑜珈之旅!身體是一場展覽,靈魂在畫中呼吸!
創業思維

文:ListenContent有感說 編輯部|推薦節目:人生失敗學Neo 在這一集《人生失敗學》裡,主持人Neo邀請到靈性瑜伽導師 Ivy,帶我們踏進一場融合藝術與療癒的旅程。想像一下,瑜伽課不是在鋪滿墊子的教室,也不是在大自然草地,而是在一間安靜的藝廊裡進行。牆上是藝術家的畫作,地板鋪著來自波斯的手工地毯,空氣裡瀰漫著精油香氣,身體在動,心靈在聽,這不只是一堂課,而是一場儀式。 一、六感瑜伽:從感官打開內在的門 Ivy長年帶領一種她稱之為「六感瑜伽」的課程,強調透過開啟五感(視覺、嗅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)來激發第六感——也就是直覺與靈性。在藝廊中,她邀請學生觸摸地毯的質地、嗅吸空氣中的香氣、欣賞畫作的色彩,再品嚐療癒點心,讓身體透過這些感官刺激進入一種靜定與覺知的狀態,與內在對話。「當你五感全開,第六感自然會浮現。」 這樣的設計也讓原本只能「觀看」的藝術展覽,變成了可以「互動」的深層體驗。參與者不再只是觀眾,而是與藝術品共鳴的存在。 二、當藝術與瑜伽合流,療癒不再是產品,而是過程 談到為何選擇在藝廊進行瑜伽課,Ivy提到這是一次機緣。她的朋友是藝廊負責人,當時展出一系列波斯地毯,邀請她嘗試在空間中進行體驗式瑜伽。這場嘗試意外成功,也讓她發現藝術與靈性瑜伽有許多相似之處。 「藝術和靈性最大的共通點,就是感知。」I 藝術家用生命感知創作,而瑜伽導師則是引導人們回到當下,感知身體與情緒的變化。兩者都是對內在的表達,只是媒介不同。 三、每幅畫,都有你未曾說出的故事 Ivy說,她常會根據藝廊展出的作品設計課程。先讓學生用五感與藝術品互動,再引導他們向內提問,對照自己當下的情緒與生命狀態。有一次,她以某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為引,邀請學生以顏色記錄感受,甚至自由創作,把內在世界具象化。這樣的過程,也是一種靈性的延伸。 「有些人看著畫會掉淚,因為那畫裡就是他沒說出口的情緒。」 在藝廊裡,人們的感受通常比在普通空間裡更深刻、更細膩,也更願意分享。因為藝術作品本身就帶有能量,它們是創作者與世界連結的媒介,而每個觀看者與之產生的共鳴,正是療癒的起點。 四、身體,是靈魂的畫布 「假設一堂課可以變成一幅畫,你會怎麼描繪?」Neo問。 Ivy的回答是——抽象流動。她說,課堂裡的能量像是流動的顏色,有時是黑色,代表正在釋放的卡點與情緒,有時是綠色,象徵療癒與補充。這些畫面不需具象,但它們真實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。透過動作、呼吸、意念,人們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,也學會如何釋放、怎麼補充。她常帶領學生想像:「現在身體哪裡緊?讓它用顏色說話。」然後引導他們釋放黑色煙霧,再用綠色光流補回空缺的地方。這不是宗教,不是冥想商品,而是一次純粹的自我療癒過程。 五、走進沉浸式的六感展覽 未來Ivy希望打造一場「讓身體說話」的展覽。場域是一間藝廊,牆上是抽象畫,空間中有立體投影,隨著課程進行,投影變化呈現能量流動的狀態,參與者沉浸其中,身心共感。她提到希望與像藝術家「巧如」(前來賓)這類創作者合作,也對富邦美術館近期的大蜘蛛展感到興趣,因為那是一種將焦慮與壓抑情緒具象化的藝術呈現。「療癒不只有放鬆,也有釋放。」 六、靈性,不在天邊,而在每一次的覺知 這集的對話,Neo最後說:「我們的身體,本來就是一座展覽,只是大部分人一輩子從未好好逛過。」 而Ivy透過靈性瑜伽,創造出一種讓人重新走進自己的方式。不論是畫作、香氣、觸感還是聲音,當我們真正靜下來,開始感受,就有可能聽見內在那個沉默已久的自己。這也許才是現代人真正需要的課,不是教你怎麼變好,而是陪你回到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