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stenContent有感說 創辦人 Allen|藝術不只給懂的人看,以行銷人的觀點,重新打開藝術家的生存之路
創業思維

文|ListenContent有感說 編輯部 你曾經懷疑過:「為什麼明明很有才華的藝術家,作品卻一直賣不出去?」本集《人生失敗學》,Neo邀請了媒體行銷人、《ListenContent有感說》創辦人Allen,一起從行銷與品牌經營的角度,談談台灣藝術市場的困境與解方。 一、藝術家賣不出去,真的是作品的問題嗎? 其實根本不是藝術家的問題,而是市場太小。」Allen一開場就點破殘酷現實。在台灣,藝術市場不像日本、歐美那樣成熟,大多數人從小就沒接受過真正的美學教育,美被擺在教育體制的末端,藝術成了「特殊班」的專利,甚至讓一般人覺得「我不懂藝術,所以不敢碰」。當美學從小被排除在人生教育外,自然也就影響了社會對藝術價值的認知。「很多藝術家從創作開始就沒想過要賣,或不知道怎麼賣。不是不想賣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故事。 二、從美術班談起:為什麼我們都與藝術疏遠了? Allen回憶自己的求學過程,「國中的時候讀的是『美術自優班』,意思是功課、品德、音樂、舞蹈都要好,根本沒有專心在畫畫上。」到了高中,美術班反而變成了資源班,學生成績普遍不好,大家反而更容易放飛自我。 他不禁反問:「台灣真的有必要在國小就讓小孩分流走美術班嗎?藝術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,而不是有天賦、有家庭資源才能學。」這讓Neo也直呼有感:「我以前普通班的時候,就覺得美術課根本就是大家翹課去打球的時間。」 三、藝術要不要市場化?得看你想當哪種藝術家 Allen認為:「藝術家如果真的想活下來,不是要討好市場,而是理解市場。」他舉例,就像保健食品開發者或科技創新者一樣,創作者常常會「一廂情願」地做出產品,卻完全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。 「如果藝術家願意理解消費者需求,再回過頭來做出有故事、有象徵性的作品,才能讓人願意買單。」 這並不表示藝術就不純粹了。「你家裡有礦當然可以不管市場,但如果你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,那你就必須思考:怎麼讓別人願意為你的藝術付費。」 四、藝術品如何增值?來自象徵與故事的價值 有些人收藏藝術品,是因為真的喜歡那個畫面、有感動;但更多人,是因為「價值」。 Allen分析:「藝術品的價格會在二級市場上公開交易,一次次的拍賣堆疊價格,也就是堆疊價值。這不只是美,而是象徵了某種歷史背景、文化脈絡,甚至社群地位。」 這樣的象徵性,也就是品牌思維。「不只是藝術,品牌也是一樣,要讓人覺得買這個東西,就是代表我是一種什麼樣的人。藝術家也是一樣,要成為某一個族群、某一段文化的代表性人物。」 五、說故事,不是做作,而是感動 Neo問Allen:「那要怎麼行銷一個『美』的東西呢?不會太做作嗎?」 Allen分享:「一棵樹,在美景裡很普通,但如果你說這棵樹是一百年前情侶許下願望的地方,久了,這就變成了『許願樹』,就會有人願意來。」 這就是行銷。讓一個美的東西,透過故事,變成能夠觸動人心的情感載體。 他強調:「不是去討好觀眾,而是去找出觀眾內在真正的需求與情感連結。」 六、藝術家是品牌,你就是作品 節目尾聲,Allen與Neo談到:未來他們也想開設一檔專門為藝術家設計的節目,從品牌定位、風格放大到目標市場建立,一步步陪伴藝術家打造屬於自己的發光舞台。 「每一位藝術家,都是一個品牌。而每一個品牌,要的不是討好,而是定位與價值。」 這一集,也許能讓你重新思考——藝術,不只是作品,更是一種人生選擇的態度與方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