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YouTuber蕾咪 Rami|從工程師到YouTuber,從迷惘到創造自由人生!
創業思維

文:ListenContent有感說 編輯部|推薦節目:人生失敗學Neo 在這集《人生失敗學》中,主持人Neo邀請到跨足「理財顧問、創作者、創業家」三界的代表人物—YouTuber蕾咪Rami。從台東鄉下走出、台大電子所畢業的工程師,直到擁有36萬訂閱的YouTuber,這段看似華麗的轉身,其實藏著無數迷茫與低潮,也蘊藏著許多可以被借鑑的堅持與勇氣。 一、迷惘不是脆弱,是轉向的起點 蕾咪回憶起從工程師離職的轉捩點,是在奶奶罹患肝癌末期時。她決定放下高薪穩定的工程工作,回家陪伴奶奶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「我那時候突然覺得,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事業或自我實現,而是我愛的人。」 她也坦言這份勇氣來自於她「早已準備好下車的底氣」學貸還清、人生第一桶金到手、專業背景足以支撐她未來找回工作。所以這個「看似衝動」的決定,其實是帶著覺知與勇氣的「覺醒」。 二、工程師人生的孤獨與無力 念研究所那段期間,是蕾咪生命中很特別的時光。她進入自由度極高的實驗室,卻因此缺乏資源、缺乏同儕、缺乏方向。正因為如此,她也練就了主動尋求資源、自學研究的能力——這些後來成為她進入職場、轉型創作、甚至成為顧問的根基。 三、從分享筆記到打造影響力 最初寫部落格,只是為了記錄學習與舒壓,沒想到城市筆記文意外引起工程論壇熱烈轉載。真正爆紅,則是源於她在歐洲旅居時分享的一篇威尼斯民宿遊記。被警察帶路、順利入住、故事有趣又生活化,「原來,這樣的生活分享是有人想看的!」她這麼發現。自此,她開始更有意識地記錄與分享,也逐漸累積了粉絲與影響力。 四、被看見也伴隨著傷害與崩潰 蕾咪坦言,YouTube頻道成長迅速,但最難的不是漲粉,而是「如何持續創作而不失去熱情」。 當留言多了,負評也隨之而來。她曾因留言崩潰停更,也曾因社交壓力而退縮。 「我有次聽到歌手朋友說,『你為什麼會覺得那是傷害?』我被點醒了。」 因此,從「玻璃心」到「轉念」的過程,是蕾咪最深的成長。「你定義它是傷害,它才是傷害;你不這麼定義,它就只是飄過來的羽毛。」 五、創作不是為了別人的掌聲,是對自己靈魂的回應 對於新創作者,她的建議直接了當:「你不要等到變好了才開始,是你開始之後才會變好。」寫100篇文就會寫得好、講100次影片就會自然。重點是開始、是堅持。 創作多年,蕾咪最大的痛點反而是「隱私被看見的焦慮」。她說自己內向、重視個人空間,曾經很排斥被認出來。但現在,她也學會「給自己一個範圍內的展演空間」,不勉強,反而更自在。 六、人生的意義,從來不是外界定義的 蕾咪也坦承,曾在擁有每月被動收入、美好旅居生活時,陷入嚴重低潮。每天躺在床上,不知道活著為了什麼。「我那時才知道,原來我得過憂鬱症。」這段經歷,也讓她更理解:人生的價值感不是從外面得來,而是要自己定義。 如今,她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,也能用自身經歷鼓勵他人。「如果你正迷惘、正痛苦,沒關係。允許自己低潮、允許自己找不到方向。但請記得,你不孤單,而且一定會找到屬於你的價值。」